網頁

2013年9月15日

「舊石器時代飲食」與牙齒健康

台灣地區 12 歲兒童平均有 3 顆齟齒,而 12 歲以上國民平均缺牙數則為 5.6 顆(2005年),我們或許很難想像舊石器時代狩獵–採集族群在沒有牙醫、牙刷的情況下,他們的牙齒竟然比我們的健康。

Cassidy 博士在 1980 年發表〈Nutrition and Health in Agriculturalists and Hunters and Gatherers(農人和狩獵–採集者的營養與健康)〉,比較兩個印地安人遺址早期住民的健康狀況,此 2 遺址都位於美國肯塔基州俄亥俄河流域,其中印地安丘遺址是四、五千年前狩獵–採集者的聚落,主要食物是淡水貝類和蝸牛,加上鹿、小型哺乳動物、火雞、箱龜、魚以及採集來的植物等;另一個哈丁村遺址屬農耕社會,西元 1500 年至 1675 年間,早期住民在此種植玉米、豆類和南瓜等為生,輔以野生動、植物。分析兩個遺址挖掘出的骨骸各兩百多具,結果顯示印地安丘的狩獵–採集者比哈丁村的農民健康,Cassidy 博士認為兩個遺址早期住民健康上的差異與他們的飲食有關。牙齒方面同樣印地安丘比哈丁村健康,印地安丘成年男、女性的齲齒平均數為 0.73 顆和 0.91 顆,12 歲以下的兒童沒有齲齒;哈丁村成年男、女性的齲齒平均數為 6.74 顆和 8.52 顆,幼兒在 2 歲時乳牙已有齲齒。

印地安丘狩獵–採集者的牙齒狀況放諸當今世界,沒有任何一個現代社會可以與它相比,這個結果很值得關心牙齒健康的人思索。哈丁村農人以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果實、種子為主食,他們的牙齒狀況與以澱粉為主食的現代人相似。大家都知道「吃糖容易蛀牙」,由Cassidy 博士的研究,我們的觀念或許改為「吃容易蛀牙」更恰當。(註:「醣」即碳水化合物,包括澱粉及各類糖。

另一篇網路文章〈Stone Age lifestyle helps periodontal health(石器時代的生活方式有助於牙周健康)〉引述 2009 年發表在《牙周病學雜誌》的一篇報告,其緣由為瑞士電視台真人秀節目, 10 名參與者在 4 個星期內過著石器時代的生活,包括石器時代飲食,而且不能刷牙;研究人員趁此機會監測他們的牙齒,並預期牙周狀況會變差。

4 周後,如同預期,參與者的牙菌斑都增加,菌斑指數由 0.68 上升到 1.47(P <0.001)(註:P <0.001,表示統計結果有99.9%的正確機率),牙齦下細菌數增高(P<0.001),但細菌種類與牙周病無關;讓人意外的,平均牙齦出血從 34.8%下降到 12.6%(P <0.001),牙齦溝深度減少 0.2 毫米(P<0.001),這意味著採用石器時代飲食,即使沒刷牙,牙周狀況仍有改善。

以上研究指出有些飲食方式對牙齒是友善的,如果希望牙齒健康,除了刷牙、洗牙,更應採取「對牙齒友善的飲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