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1年6月22日

「不耕田、不施肥、不打藥、不除草」--「自然農法」可行嗎?

 (此文發表在《生態台灣》71:35-43)

從農5年,讀些園藝書+網路上的知識,還有些許種植經驗,以傳統但不使用農藥的耕種方式,也能有收穫之樂,若不是2020年新冠肺炎,或許我就如此耕作下去。

疫情新聞報導各國搶購民生物資,我聯想到:或許有一天我的「開心農場」必須成為「生存園」〈Survival Garden〉。所謂「生存園」源自「末日準備者」〈prepper〉們,為社會崩潰、自然災難或經濟困境做準備,囤積生活物資,並藉「生存園」生產食物維生。非常時期物資短缺,種子、肥料、農藥、灌溉、農機、能源等農業生產資材都欠缺,慣行或有機農耕都難進行,要改變作法。

福岡正信(1913 - 2008)是日本「自然農法」創始人,他1975年所著《一根稻草的革命》揭示「自然農法」的四大原則:「不耕田、不施肥、不用農藥、不除草」,如能如此,所需資材、灌溉、農機、能源等需求都降低,很適合物資缺乏的時期。雖曾在圖書館借閱過這本書,不過書中主要談的是稻與麥,非我農作,就沒深入閱讀。市面上還有幾本譯自日文的「自然農法」園藝書,但翻土、作畦、施肥、除草等傳統思維已根深蒂固,對「自然農法」沒信心也沒多研究。

2020年11月讀了《植物的逆襲》,書中提到「全息生物群系」〈holobiome〉及健康原則,由此延伸查詢到「共生總體」〈holobiont〉及「植物生物群系」〈phytobiome〉等現代生物學概念,再讀「自然農法」突覺豁然貫通。


萬物皆共生

中學讀"生物",所學到的「共生」是自然界中的特例,如藻菌共生為地衣、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協助固氮、海葵與寄居蟹共生等;但現代科學家認為:『每一個動植物都是細菌共生體。4

「共生總體」〈holobiont〉意指「在共生現象中,宿主和與它共生所有物種的集合整體」5,例如海葵與寄居蟹共生,兩者相加便是「共生總體」。"人"是被研究地最徹底的「共生總體」,『「完整的你」,實際上是由你認為是「自己」的這個東西,再加上那些無以計數的微生物。我們身體的乾重有整整百分之十是由細菌組成,其中有些雖然不是我們身體與生俱有的,但缺少了它們,我們就無法生存。與人類共生的微生物在人體並非白吃白住,它們會以某種方式對"人"做出了貢獻,最廣為人知的是"腸道益生菌",它們在人類的消化道中擔負重要工作,有本書的名稱戲謔地形容了這種狀況,《少了微生物,我們連屁都放不出來》。其他動物也是「共生總體」,例如牛吃草、白蟻啃木頭,都不是靠它們自己的腸胃系統可以獨力完成消化,都需要共生微生物協助才成。DNA定序打開調查這些微生物的大門,目前了解"人"「共生總體」的物種多樣性超乎想像,每個人腸道中都有約500–1,000種細菌6

「宿主」們對住客們會提供特別的照顧,例如人乳中包含了嬰兒無法消化的糖分子--寡糖2,這是微生物的食物,為什麼母乳會含有高量、多樣的寡糖?其原因你一定推敲得出來吧!?


植物的共生

大約百分之九十五的陸生植物根部,都有真菌共生形成菌根〈Mycorrhiza〉4,菌根這種共生現象囊括了大多數的陸生植物,菌根菌會將土壤中的磷、氮和其他營養素供給植物使用,植物則將部分光合作用所得的碳水化合物輸送到根部轉移給真菌;除營養上的互惠外,菌根還在抗病、抗蟲、抗旱、抗鹽、抗污染等方面對宿主有所貢獻。7

細菌在葉部與被子植物的共生現象較少為人所知,台大胡哲明教授報導共有530種被子植物具有細菌性葉結節,約佔所有被子植物的0.2%,包括紫金牛科、報春花科、茜草科、薯蕷科、安息香科等;這些共生細菌的作用,據觀察可能可提供宿主防禦病原體的代謝物,或增強其抗逆性。8


植物生物群系〈phytobiome〉

植物不會移動,它的生長「環境」對它健康的影響很大,由「生態」〈生物與環境間的關係〉的角度來審視,更能掌握植物的健康狀況。「植物生物群系」是生態學名詞,意指包括植物本身〈可能僅是一棵樹或一株草〉、其所生長的「環境」、以及生活在其內外或鄰近的生物共同組成的生態單位。9 

「環境」包括土壤、空氣、氣候等,其中土壤因子最重要,它讓植物定植,並提供生長所需的養分和水分,加上生育其中複雜的生物多樣性相互作用。『土壤不是一種無生命的生長介質,而是與數十億種細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聯合成為精巧的共生生態系統的基礎。10

比起土壤的其他成分,「土壤生物」的重要性不遑多讓,它們豐富且多樣,包括細菌、真菌、原生動物、線蟲、節肢動物和蚯蚓等大類,形成複雜的食物網。這些「土壤生物」的功能綜合起來包括:土壤團粒化、養份釋放與循環、病蟲害抑制、製造土壤孔隙等,可以說植物健康的關鍵在土壤,而土壤的健康有賴土壤生物。


植物的健康原則

對"人"而言,『照顧和餵養腸道微生物2,這是《植物的逆襲》書中強調的健康原則,把與我們共生、對人體有益的小住客們照顧好,使其發揮功能,人體才能健康。拜健康食品廣告之賜,我們都知道可以吃某些產品「補充好菌」,不過『照顧和餵養腸道微生物』並非攝取健康食品「補充好菌」,而是要「照顧和餵養」它們,就像母乳中有寡糖一樣,對成人而言,我們可能要多吃蔬果加上抗性澱粉11等等。

植物是「共生總體」+「植物生物群系」,比照"人"的健康原則,將之改成"植物"的健康原則:「照顧和餵養與植物共同生長的生物群系。」應該言之成理吧!至於要如何照顧和餵養這些與植物共同生長的生物,我們可以先看「自然農法」怎麼做。


「自然農法」閱讀

一、《一根稻草的革命》1

1. 『農田需要耕耘,這是農耕中的基本。但我卻根據自然農法大膽地提出了不耕田的原則,這是因為我相信,即使人不去耕耘大地,自然也會去耕耘它,而且地力還會逐年增強。也就是說,即使人類不有意識地用機械耕耘它,在植物的根、微生物以及地裡的動物的作用下,它也會受到生物性和化學性的耕耘,而且後者的效果更好。

2. 『不過據說人可以不斷開發出強效的農藥,所以完全不必介意病蟲害的頻發;要改良稻子的品種,種出香米,軟米,自然就必須依賴農藥、化肥,澆灌田地,用鋤耙地,破壞了土壤粒子和結構,這樣土地便失去了活力,氧氣也消耗得一乾二淨,田地裡再也沒有微生物棲生,至此就必須每年用耕耘機去耕耘,如果我們能夠採用可以使大地自然肥沃的方法,當然就不需要耕耘機了。

3. 『用小麥和水稻的秸稈,將收割後的農田全部覆蓋起來,抑制雜草的發芽。

二、《不施肥,不打藥!蔬果照樣大豐收》12

1. 『由根部跟土壤生物來耕耘土地的「自然栽培』,『天然菜園會讓野草生長,將草割下鋪在農作物莖幹的基部,但不會將野草連根拔起。』『讓根部可以集中製造團粒,就算沒有施肥,也會在根部與微生物的活動下,讓根穴結構與團粒構造往土壤深層的方向擴展出去。天然菜園將這種效果稱為「自然耕耘」。

2. 『用草覆蓋讓野草跟蔬菜共存』,『用草覆蓋的各種效果:①在自立根圈形成陰影,降低野草成長的速度。②保護表層的根部與土壤。③讓微生物與其他生命聚集,促進自然耕耘來培育土壤。④病菌跟害蟲不容易繁殖。

3. 『別讓土壤休息,可以培育土壤的接力栽培』,『不要讓土壤裸露,讓蔬菜或草類整年下來都進行「自然耕耘」。

三、《三浦伸章的自然農法》13

1. 『土壤微生物與蔬菜根系創造奇蹟之土。

2. 『拋開用肥料種菜的念頭,藉由土壤、微生物與植物的力量培育蔬菜。

3. 『持續種菜養土。』『割除地面雜草,留下土裡的根。』『採收完畢、清理田圃時,也要把蔬菜根留在土裡。

四、《無肥料健康栽培農法》14

1. 『植物和微生物共生。就如同人類和腸內細菌共生一樣。「打造出適合微生物生存的環境」就是無肥料栽培時最重要的部分。

2. 『並非「不要翻土」,「不需要翻土也能打造出好的土質」才是正確的概念。為此,就必須要維持適合微生物居住的環境。


讀了以上各「自然農法」書的節錄,我們瞭解「自然農法」強調的是善待並餵養與作物共生的土壤生物,善用植物與土壤生物的力量來耕耘土地。其方式包括:1.餵養土壤生物〈有機物覆蓋土壤〉,2.減少干擾土壤以免破壞土壤生物棲息〈不耕〉,3.讓植物根與土壤生物不間斷活動〈持續種菜養土〉。與本文前一節所說「植物的健康原則」相符合。


硬盤製造術

另一相關事件得由山藥種植說起。2019年種山藥時種在地面,但園裡蟋蟀和蛄螻猖獗,山藥抽芽後屢遭咬斷。2020年我便採用圖一的方式種山藥,用天溝圍成柱狀,其中填土,山藥種在上面果然完全不受蟲害。但缺點是「乾」,需要定期澆水,種在地表則完全不要澆水。2020年夏季晴朗炎熱,天天要澆水。年底收成時發現每個土柱在深度約20-30公分左右都有一層質地細密的土層〈圖二〉,土乾燥時會堅硬難挖,頓時腦海閃過大學時讀到的「硬盤」二字。

所謂「硬盤」〈hardpan〉意指土壤裡的不透水層,它會影響土壤通氣、排水、蓄水等,並限制根系發育,有幾個造成的原因,不過我的「硬盤」成因很明顯:1.土柱新填土雖經壓實但仍有許多孔隙。2.下雨或澆水時,重力水帶著細土粒沿孔隙下滲。3.下滲土粒沉積在某個深度,「硬盤」開始形成。

與陳年「硬盤」相比,我的「硬盤」不算很硬,應該是形成時間短--才8、9個月。想到這裡,我驚覺一般農耕法與我的「硬盤製造術」實在相似:1.耕耘機翻耕--製造孔隙。2. 澆水、灌溉或下雨--重力水帶細土粒下滲。3. 下滲土粒沉積,日久形成「硬盤」。難怪慣行農法的農地通常有「硬盤」。



 
圖一、山藥種在土柱裡。

 

圖二、A.山藥收穫時挖開的剖面。B.土壤剖面在20-30公分間土質細密。

 

「自然農法」只做一次畦

「自然農法」做畦只在起始時進行,在畦範圍向下深挖20-40公分,加入或混合各式有機物質〈餵養土壤生物〉後回填作畦,之後便不再翻耕長期種植下去。12,13,14

之所以深挖20-40公分,是為了破壞「硬盤」的關係,或稱「耕盤層」13,14 或「肥毒層」14 ,都是「硬盤」不同成因的不同名稱。

神奇的是實施「自然農法」後,不再有「硬盤」產生,土壤有效深度還會增加。在《不施肥,不打藥!蔬果照樣大豐收》12 書中有一例,『用1.8m長的支柱,分別插入定期翻耕土壤的農耕用地,以及4年來沒有耕耘過的天然菜園。』『翻鬆過的農耕用地只插進67cm,天然菜園則很輕鬆的就插到1m72cm。』例子中「自然耕耘」可以使鬆軟土壤的深度增加如此之多,很難令人相信,希望有一天能在自己的農園裡驗證到。


Ruth Stout農法

Ruth Stout〈1884 – 1980〉1961年著作《Gardening without work》15,封面上的副標:「不耕、不鋤、不培育、不除草、不澆水、不噴藥」,足以與福岡正信的「不耕田、不施肥、不用農藥、不除草」相互輝映。雖然沒有讀過《Gardening without work》這本書,不過從網路上的記述能大致瞭解她的做法。

Ruth老太太的作法,就是在一整年的時間中,都用厚厚的覆蓋物蓋在菜園上,讓覆蓋物自己慢慢地分解。而當覆蓋物分解的時候,她就再蓋上更多的覆蓋物。這樣的作法讓她完全不需要犁田、挖土、種植綠肥、除草、澆水或噴藥。她只用一種肥料(棉籽或黃豆粕),而且也不作堆肥。Ruth老太太建議覆蓋8英吋厚的覆蓋物(大約20公分),否則雜草會長出來。16

用什麼東西覆蓋物呢?『乾草、普通的或壞掉的都可以,(Ruth老太太超愛乾草的)、稻草、樹葉、松針、木屑、雜草、垃圾,只要是會腐爛的、植物性的東西都可以。16

Ruth Stout的農法就是深覆蓋〈Deep Mulch〉17 農法,以覆蓋來餵養土壤生物、清除雜草、保持水份等,用「自然」的力量來耕耘土地,也是「自然農法」。如果有充足的覆蓋物,這是一個簡明的方法。


Hügelkultur18

此農法據說在德國和東歐已實行了數百年,作法是由下而上將原木、樹枝、植物殘骸、堆肥和土壤逐層堆疊,其內容物有機質含量高,且有分解緩慢的木頭,可供土壤生物吃喝多年。由於用到笨重的木頭,此法起始時較費力。不過,如果自家果園每年有修剪下的枝幹,或種香菇的廢棄段木,用Hügelkultur方式來處理,既解決問題、增加土壤碳存,加上一個良好的種植畦,實在是一舉數得的好辦法。


「自然農法」可行嗎?

綜合本文以上所述,可為「自然農法」下個定義:「依植物的健康原則:『照顧和餵養與植物共同生長的生物群系。』讓植物的根和土壤生物『自然耕耘"』的農法。」如此農法可行嗎?

雖尚未實行過「自然農法」,但依我的知識來推估,「自然農法」絕對可行。對我而言倒是收集足量的覆蓋材料比較困難,尤其Ruth Stout農法需要大量的覆蓋物,幾十年前農村常見的「草垺」現今已不復再見,稻桿在機械收割時都切碎回歸於田,一般人要取得還真不容易,即使自己種稻,也該把稻桿回歸田裡。稻殼、米糠可以從碾米廠買,不過,稻殼容易被風吹散,米糠只宜少量使用。目前想到的解決方式是在自己的農園種草,提供自己要用的覆蓋物,不需外來資材。

「自然農法」之路如此幽微,我好不容易找到它的入口,留下此記錄,待有緣人來訪。

參考資料&說明

1. 福岡正信。2013。一根稻草的革命。綠色陣線協會出版。 338頁。原文版1975年出版。

2. 史提芬.岡德里。2018。植物的逆襲。文經社出版。336頁。此書在無凝集素飲食方面的觀點有些爭議。

3. holobiome在《植物的逆襲》書中譯為「全息微生物群系」,但筆者認為譯為「全息生物群系」較為合適。

4. 馬古利斯、薩根。2016。演化之舞:生命主演的地球生命史。遠見天下文化出版。320頁。原文版1987年出版。

5. 參閱維基百科holobiont詞條。「共生總體」是簡體書《共生總基因組:人類、動物、植物及其微生物區系》對holobiont的翻譯。(註:投稿後,在不同書中讀到holobiont有「共生功能體」、「全功能體」、「合生生物」等不同的翻譯。)

6. Eisenstein, Michael. 2020. The hunt for a healthy microbiome. 

7. 參閱維基百科Mycorrhiza詞條。

8. Yang, C.-J. and J.-M. Hu. 2018. Bacterial leaf nodule symbiosis in flowering plants. In E. Rigobelo (ed.) Symbiosis. 

9. 參閱維基百科phytobiome詞條。phytobiome沒有適當的中文翻譯,phyto=植物,biome=生物群系,合起來暫譯為「植物生物群系」。

10. Soil Health. 

11. 抗性澱粉與健康效益.

12. 竹內孝功。2015。不施肥,不打藥!蔬果照樣大豐收。瑞昇文化出版。175頁。

13. 三浦伸章。2018。三浦伸章的自然農法。晨星出版社。217頁。

14. 岡本順孝。2018。無肥料健康栽培農法。瑞昇文化出版。191頁。

15. 2010 resolution: a ‘no-work’ garden? 

16. Ryneh. 2012. Ruth Stout老太太的輕鬆菜園照顧法. 

17. Larum, Darcy. 2020. What Is Deep Mulch Gardening – How To Use Deep Mulch In Your Garden.

18. 參閱維基百科Hügelkultur詞條。Hügelkultur沒有適當的中文翻譯,依Google翻譯,Hügel=丘陵,kultur=培養,合起來是丘陵形狀栽培的意思。(註:投稿後,2021/3/21,臉友Gene Tung提供Hügelkultur有"德式高花床"及"堆木植床"這2個中文翻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