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12月11日

消失的植群--記雲林縣許厝寮潮汐灘地植物社會,1987

(本文發表在《生態台灣》69:28-33)

 台灣四面環海,原本自然多樣的海岸植物社會,在種種開發活動進行下,大多已消失不見,本文所記為其中之一。



好大片的石蓯蓉

33年前,在許厝寮海邊河口灘地上,赫然見到一大片石蓯蓉(Limonium sinense) (圖一、二),黃色小花襯著深色沙灘,在陽光下閃耀。曾在墾丁龍坑海邊隆起珊瑚礁上見過石蓯蓉,沒想到竟有更多的族群生長在完全不同的生育地。

圖一、石蓯蓉


圖二、沙灘上大片以石蓯蓉為主的植物社會


細看這片植物是由石蓯蓉、裸花鹹蓬(Suaeda maritima)(圖三、四)、海馬齒(Sesuvium portulacastrum)(圖五)這3種植物所組成,或混生、或局部以單一植物為優勢的植物社會,偶有稀疏的鹽地鼠尾粟(Sporobolus virginicus)混於其中,其中海馬齒在墾丁龍坑也與石蓯蓉一起出現在隆起珊瑚礁上。

圖三、裸花鹹蓬


圖四、裸花鹹蓬為優勢的植物社會


圖五、海馬齒



出了河口,沿著海岸往西南,沙灘上有眾多大小沙丘,海馬齒式沙丘上單一優勢的植物,可稱為沙丘型海馬齒植物社會(圖六),可能是東北季風吹襲時節,海馬齒發揮定砂功能而逐漸形成砂丘。再往南,灘地上還有鹽地鼠尾粟單一優勢的植物社會(圖七)。 
觀察地表常有鹽漬痕、波紋或水痕,顯示此生育地是受潮水影響的潮汐灘地。

圖六、沙丘型海馬齒植物社會


圖七、鹽地鼠尾粟優勢植物社會


潮汐灘地植物社會

常見的海灘坡度較陡,潮間帶僅數十公尺寬,潮起潮落浪花捲動,沙子像土石流般流動,植物難以定根,無法形成植物社會。
然而台灣西部海岸有許多地方潮間帶坡度平緩,潮進潮退不起浪花,潮水不帶動土壤基質,植物有定根的機會,進而形成植物社會。
雲林縣許厝寮潮間帶相當平緩,寬度超過2公里,有形成植物社會的條件。

海拔高度→鹽度→植物分布

一般以為:「浸在海水裡最鹹,往岸上鹽分較淡」。在潮間帶不是這樣。潮間帶內海拔高則浸泡海水時間短,當海水退去、水分蒸發、鹽分濃縮甚至結晶,土壤水鹽分接近飽和。反之,潮間帶內海拔低處浸泡海水時間長、蒸發乾燥時間短,鹽分濃度反而較淡。因此,在潮汐灘地海拔高度影響土壤鹽度進而影響植物分布,海拔較高處生長耐鹽度較高的植物,而海拔較低處生長耐鹽度較低的植物。
為了解潮汐灘地各種植物的耐鹽適應性,第二次帶著水準儀到許厝寮,測量各植物生育海拔,其中砂丘型海馬齒植物社會測量砂丘基部為準。
結果如表一所示。經統計分析,石蓯蓉、裸花鹹蓬、海馬齒這3種植物生育海拔高度無顯著差異,而鹽地鼠尾粟生育海拔較高,顯示鹽地鼠尾粟比其他3種植物可適應較高鹽度的生育地。

植物

測點數

平均值(m)

標準差

最小值(m)

最大值(m)

石蓯蓉

29

2.31  a*

0.03

2.23

2.39

裸花鹹蓬

35

2.33  a

0.04

2.26

2.45

海馬齒

18

2.37  a

0.05

2.29

2.46

鹽地鼠尾粟

48

2.56  b

0.15

2.29

3.04

*相同字母表示經GT2檢定無差異(P<0.05)

至於各植物在潮起潮落間生育在什麼位置呢?表二是離此最近的潮汐測站資料,可看出海馬齒、石蓯蓉、裸花鹹蓬這3種植物生域範圍介於大潮平均高潮位至最高潮位之間。鹽地鼠尾粟除以上的生育海拔,甚至會生長到有最高潮位以上。
大潮平均高潮位是大潮期間(農曆每月29~4日及14~19日),每天最高高潮位資料之總合平均。因此,依許厝寮的潮間帶植物社會的生育位置,每次大潮高潮淹沒後,至少將近十天不再有海水淹沒,如若這段時間沒下雨,此生育地土壤鹽度肯定飆高。

表二、芳苑站潮汐統計表    單位:公尺    水利局,1978-1984

平均潮位

小潮平均高潮位

平均高潮位

大潮平均高潮位

最高潮位

0.09

1.22

1.7

2.13

2.76


當然我們無法單由許厝寮的資料完整窺得各種植物的鹽分適應與生育潮位,這得綜合更多其他生育地資料才行。例如我們曾在彰化西港海邊看過海馬齒生育於最高潮位以上,也見到鹽地鼠尾粟生育於平均高潮位以下,表示這2種植物應有更寬廣的生態適應範圍。
這也顯示生育地保育的重要,當生育地的多樣性喪失時,我們對特定物種的了解也被限縮了。

耐鹽植物

以上所談潮汐灘地的植物都是耐鹽植物,其分布不僅在台灣,海馬齒、裸花鹹蓬與鹽地鼠尾粟都是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海岸的植物,石蓯蓉雖分布限於太平洋西側,然而它所屬的Limonium屬有許多植物種類分別是世界各地鹽分地帶的要角。
雖潮汐灘地極易遭到開發所破壞,但幸這些耐鹽植物種類除原始生育地外,還殘存在魚塭堤岸、廢鹽田、廢魚塭等鹽分高的地方,得以保留種原。

滄海變工業區

1988年之後,筆者工作調整,海岸植物調查便收入箱底,幾年後麥寮台塑六輕動工,其對許厝寮潮汐灘地有何影響呢?
打開Google Map, 回憶當年的調查地(圖八),由許厝寮向西到海邊,當年石蓯蓉、裸花鹹蓬、海馬齒植物社會生育的河口應在施厝寮大排水溝變寬處(圖八a),往西南出了河口,為受東北季風影響的砂丘型海馬齒植物社會(圖八b),再往南在新虎尾溪出海口前則為鹽地鼠尾粟生育地 (圖八c),只是往事如煙,大片潮汐灘地目前都變成麥寮台塑工業園區。沒想到33年前的調查竟為現代「滄海桑田」的見證。

圖八、Google map 許厝寮至海岸一帶(2020年9月),a、b、c為1987年時各植物社會的約略位置。a. 石蓯蓉、裸花鹹蓬、海馬齒植物社會,b.砂丘型海馬齒植物社會,c. 鹽地鼠尾粟植物社會



4 則留言:

  1. 感謝您分享這麼珍貴的植被研究。
    您所說的:「這也顯示生育地保育的重要,當生育地的多樣性喪失時,我們對特定物種的了解也被限縮了。」,讓我茅塞頓開,深思不已。
    很期待能再次讀到您的文章。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篇就算只有您一位知音也就值得了。謝謝您的鼓勵。

      刪除
    2. 謝謝提供這麼好的資料

      刪除